导入数据...
后勤纪委
 
 
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规律
[四川师范大学—后勤服务管理中心]  [手机版本]  [扫描分享]  发布时间:2020年8月25日
  查看:819
  来源:

愚公移山、大禹治水,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,积累了宝贵经验,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。这个斗,要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规律,与自然和谐相处。

——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省考察调研时指出

 

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,我们面临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考验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,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。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、存在、发展的基础和前提,同时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能完全避免。在同自然灾害抗争过程中,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,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。
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,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,为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基本遵循,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已经按下“快进键”。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规律,要求我们科学保护、合理利用,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;同时,转变发展理念,主动作为,努力践行生态文明思想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规律,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,主要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,实现生态、经济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,大气污染、水污染、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,保护生态环境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。从过往的一些教训看,人与自然一旦发生对立,最终伤及的还是人类自身。

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规律,就要对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,牢固树立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导向,在顺应自然规律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。比如,杜绝对森林的乱砍滥伐,减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发生;严禁环保不达标企业生产,减少资源浪费和水、大气等环境污染;控制好草场牲畜数量,防止过度放牧造成草场沙化,减少沙尘暴发生,等等。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规律,才能转变观念,做到从根本上尊重自然。
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规律,要求我们未雨绸缪,把功夫和气力下在工作的统筹谋划和前瞻设计上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推崇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,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,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,对我们做好与自然和谐共生,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。保护好生态环境,树立绿色发展思路并形成共识,把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,是考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“试金石”。

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就是要使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,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,坚持问题导向,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、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、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,依靠创新驱动,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,推广“生态+”的绿色生产模式,构建生产和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,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。倡导和推广绿色消费观,强化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,在衣、食、住、行等方面,做到节水节电、杜绝餐桌浪费、绿色低碳出行,提倡极简生活,最大限度节约资源,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
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规律,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,大处着眼,细处着手,深入实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环境。例如,针对水患问题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,投入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治理大江大河大湖,加大城市污水处理、管网治理和农业废物排放,合理规划和控制草场牲畜承载量,对荒漠化土地和荒山进行植树造林,对各类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等,主动作为,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监测,建立生态环境发展“一体化监测平台”,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,发挥气象卫星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、海事卫星遥测系统、水文自动监测系统等科技设备的重要作用,实时提供精准的自然环境数据,为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支撑。要加强刚性约束,把尊重和顺应自然纳入法治化轨道,严格执行“史上最严”新环保法,不打折扣,不搞变通,划定底线和红线,依法严惩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。

爱护自然,守护家园,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。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,我们既要有“愚公移山”那种锲而不舍的干劲,还要有“大禹治水”因势利导的智慧,发挥主观能动性,利用自然,改造自然,建设和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、为民造福的历程中,涌现出许多先进典范。山西省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,一任接着一任干,咬定绿化不动摇,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,植树造林,改善生态环境,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.3%提高到52%以上,把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沙地变成了绿洲;河南林县30万人民抗旱引水,历时10年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了总干渠70.6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,创造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;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地干部群众,60多年来坚持不懈绿化治理沙地,治理率达到了70%,实现了“人进沙退”,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,等等。这些生动实践,不仅树立了改造自然的榜样,更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与自然共生共荣提供了丰富的经验。

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规律,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就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把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作为整体工程来建设,运用工程技术、生态修复等手段,综合防治,一体治理,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,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,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。(张鑫华)



(微信扫描分享)
编辑:中国纪检监察报